U盘制作系统镜像后恢复容量的方法(win)
Windows下使用diskpart命令即可,具体操作如下:
1、win+R,cmd进入命令行界面,输入diskpart回车。
2、进入diskpart后列出所有磁盘:list disk。
3、选中U盘,一定看仔细,别选错:select disk x。
4、清除:clean。
此时,在磁盘管理界面会发现U盘已经变成黑色的未分配状态。
下面新建简单卷即可。
Windows下使用diskpart命令即可,具体操作如下:
1、win+R,cmd进入命令行界面,输入diskpart回车。
2、进入diskpart后列出所有磁盘:list disk。
3、选中U盘,一定看仔细,别选错:select disk x。
4、清除:clean。
此时,在磁盘管理界面会发现U盘已经变成黑色的未分配状态。
下面新建简单卷即可。
原链接 在此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鼠须管卸载方法如下:
1、打开系统偏好设置-键盘-输入法,移除鼠须管。
2、退出登录当前用户并重新登录
3、打开Finder,按command+shift+G 前往 /Library/Input Methods
,把鼠须管.app移动到废纸篓。
4、按command+shift+G 前往~/Library
,移除鼠须管用户设置文件夹Rime。
5、退出登录当前用户并重新登录。
从10月26号在Windows下的VMWare上首次成功安装macOS到12月21日凌晨成功解决实体机上的睡眠问题为止,我的黑苹果折腾过程差不多已经有了两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全都用在了这上面,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心不在焉),虽然中间有几次因遇到难题想暂停下来,但只要一想到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就总是不放心,只好继续下去,好在目前都已解决。所以,写这样一篇记录性质的文章,算是一个总结,接下来把时间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好好利用新系统。
非组装机,而是购买的联想品牌台式机,型号为天逸510pro,配置如下:
由于完美主义作祟,看不得之前硬盘上无数的凌乱的分区,所以,毁掉之前win、mac和Ubuntu三系统并存在同一块硬盘上的分区状况,重新规划,最终分区如下:
其它,efi分区放在ssd上,且放在起始扇区上。
先装Windows,再装macOS。
在我重新调整系统规划之前,Windows实际上是安装在ssd上的,所以,首先迁移系统,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完整保留数据。
大致步骤是先用diskgenius调整数据盘分区,在D盘之前腾出一块空间安装新Windows,安装之后居然直接变成了C盘,而之前的C盘(系统盘)则变成了普通的数据盘,所以,原系统盘直接格式化,倒也省事,软件再装就是。中间也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好在都顺利解决,不再赘述。
重点是macOS的安装过程,教程用的@黑果小兵的 这一篇,简述如下:
方法一(省事):下载 etcher,打开镜像(黑果小兵网站上有提供下载),选择U盘,点击Flash即可。
方法二:如果自己对从第三方网站上下载的镜像不放心,那么可以到官网下载所需的系统镜像,用unibeast制作完成,教程在 这,只是相对复杂一些,但也不算难。
插入制作好的带clover的启动盘,开机按F12选择从U盘启动,跑完代码,顺利进入clover界面,选择Boot OS X Install from…(就是U盘所在位置),然后开始引导macOS系统,顺利的话会很快进入安装设置选项。
选择简体中文
出现macOS实用工具界面,选择磁盘工具
选择显示所有设备
选择你要安装的磁盘或者分区,点击抹掉
按钮,选择格式,将名称修改为你想要的,点击抹掉
按钮,请注意:
选择格式的时候很多教程上都说应该选择HFS+,但是我查了一下APFS是苹果最新的文件系统,我想既然用了最新的Mojave系统,只有搭配最新的文件系统或许才最能发挥系统系能,所以,直接选了APFS。
然后退出磁盘工具进入安装界面,选择安装,进行各种设置,确定安装。
然后它会把USB安装盘上的安装文件预复制到要安装的系统分区里,之后系统会自动进行重启,进入第二阶段的安装。时间长短取决于你的硬盘速度,耐心等待即可。
重启时要注意,如果是在bios中选择的优盘为第一启动项,应该会直接进入macOS安装界面,但是如果像我的电脑可以直接从F12选择启动项的,重启的时候也要记得按F12选择启动项,免得直接进入默认的windows中了。
整个安装过程需要重启一次还是两次我已经记不清了,需要留意的是每次重启后要在clover中选择不同的选项,重复选择可能会重复安装,另外不要选择带有FileVault的选项,这个给磁盘加密用的,黑苹果还是不用为上吧。
经过一到三次重启后,选择boot macOS from mac(名字取决于你的硬盘分区名称),进入设置向导,设置完成后进入桌面,黑苹果的初步安装可以说已经大功告成了。
到正式进入桌面为止,macOS算是安装成功了,但是真正的折腾才刚刚开始,难道你没发现之前的安装过程可以说是傻瓜式的,如果真这么简单,黑苹果恐怕早就流行起来了。
下面直接复制@黑果小兵的帖子,图片也不做修改了,我这里算是做个备份,也方便自己查看。
新的系统安装成功后,EFI还位于U盘里,总不能一直挂着U盘使用系统吧。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将U盘里的EFI复制到磁盘的EFI分区里,却苦于找不到看不见EFI分区,这个时候是该让diskutil登场了。
diskutil命令的基本用法:
查看磁盘分区表: diskutil list
/dev/disk0(internal, physical):
#: | TYPE | NAME | SIZE | IDENTIFIER |
---|---|---|---|---|
0: | GUID_partition_scheme | 256 GB | disk0 | |
1: | EFI | EFI | 200 MB | disk0s1 |
2: | Apple_HFS | MAC | 128 GB | disk0s2 |
3: | Microsoft Basic Data | WIN10 | 127.7 GB | disk0s3 |
/dev/disk1(internal, physical):
#: | TYPE | NAME | SIZE | IDENTIFIER |
---|---|---|---|---|
0: | GUID_partition_scheme | 16 GB | disk1 | |
1: | EFI | EFI | 200 MB | disk1s1 |
2: | Apple_HFS | Install macOS Sierra | 15.8 GB | disk1s2 |
1 | sudo diskutil mount disk0s1 |
1 | sudo diskutil mount disk1s1 |
.
1 | open . |
左侧会显示挂载了两个EFI分区,将U盘EFI目录全部复制到磁盘的EFI分区即可。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之前安装过Windows系统的话,会存在EFI的目录,只是EFI的目录下面只有BOOT和Microsoft这两个目录,如果希望添加macOS的Clover引导的话,可以将USB的EFI分区里面的EFI目录下面的CLOVER复制到磁盘里的EFI目录下,也就是执行的是合并的操作,让EFI同时支持WINDOWS和macOS的引导.千万不要全部复制,否则有可能造成EFI无法启动Windows.
使用工具:BOOTICE
物理磁盘
,选择欲操作的目标磁盘,点击分区管理
,弹出分区管理的窗口,点击分配盘符
,为ESP
分区分配一个盘符,点击确定UEFI
,点击修改启动序列
,点击添加
按钮,菜单标题填写:CLOVER
,选择启动文件
,在打开的窗口里选择ESP
分区下的目录\EFI\CLOVER\CLOVERX64.EFI
,点击保存当前启动项设置
不得不说,黑果小兵推荐的这个bootice软件非常实用,一般都推荐用easyuefi之类的,但是这是收费软件,试用版在企业版的win10上是不让用的,所以基本上没用,当然,破解版就算了。
至此,可以拔掉优盘,开机进入clover界面选择想要启动的系统了。
接下来就是进行各种功能的完善了。
半个月来,深深陷入对黑苹果的“研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然而却并没有“研究”出任何成果来,挫败感因此产生,所以决定暂时不折腾了,把时间放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然而,时间究竟浪费在了什么地方,还是有必要记录一下的:
1、由于在之前的摸索阶段,装了多个系统,两块硬盘上也分别有了efi分区,当然这也许并不影响什么,但是有几点时间看不下去:一是ssd上的efi分区竟然不是在起始分区,担心影响开机速度,不能忍;二是macos和win竟然在同一块硬盘,而win数据盘和Linux系统中间我又格出了一个apfs分区,总担心有一天会出现某个分区或系统突然消失的状况,所以,决定重新规划安装三个系统。如下:
如此,看起来就整齐多了,而且应该也相对安全了。
2、各个系统分别安装常用软件,没难度,但耗费时间。
3、学会升级clover。
4、用AppleALC代替了voodoohda万能声卡,也正确找出了注入id(5),兴奋。
5、动过购买bcm943602cs的念头,但考虑到还要拆机安装,遂暂时搁置。
6、尝试用fbpatcher内建USB端口,可惜效果不好,暂时还是采用补丁方式,目前所有端口可用。
其实,最耗时间的是难以搞定的部分,目前对我来说主要是睡眠和唤醒的问题了。翻遍了资料,甚至还上了英文的tonymacx86,然而最终还是没能解决问题,所谓的受挫也指这件事。然而,回头想想,即便在Windows下,使用睡眠功能的时候也不多,台式机基本上都是离开时随时关机,现在这样做无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罢了。
所以,总结下来,正常使用已完全不成问题,那暂时就先不折腾了。
BY 约翰·汤恩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除去各种需要完善的驱动,下面是必备软件列表及官网
需求不多,主要这些。下面说说我的写作三件套:
备用
书17号到手,18号开始读,利用了五天工作之外的时间读完,算是近期除《侠隐》之外读得最快的一本了。
这是余华的一本散文集,或者说是演讲集也可以。
作为散文集,本书的语言平易近人,完全口语化,和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不过这丝毫也不令人吃惊,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创作出来的,而演讲则不然。
我想很多喜欢文学的人估计和我一样,很喜欢听这些真正搞创作的人出来分享自己的阅读与创作历程了,因为我们总盼望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可以让我们受益的东西。当然,这也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以偿的,但是,我们依然爱之如故,因为仅仅听他们谈谈我们就知足了啊,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文学梦并没有远去,自己依然会为了文学而热血沸腾,意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余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当代作家,所以我更加喜欢听他“闲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对当代大陆文学始终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敢随便触碰。如果大学里的当代文学课不用考试,那么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我对当代文学的了解会是一片空白,或者仅仅停留在听说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等几个陌生的概念之上,而不会有任何具体而深入的体会。
然而,即便是为了考试我曾在短期内阅读了相当数量的当代文学代表作,甚至有时也会读得相当投入,可是,我依然没有爱上它们,因为,应试本身就是个噩梦,它能扼杀掉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所有的兴趣。就像余华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他虽然在后来非常推崇鲁迅,可是在他成长的学生时代里,却非常讨厌鲁迅,因为当时国家毁掉了几乎所有的文学类书籍而仅仅保留了鲁迅,这种用力过猛的宣传自热很容易令人生厌。应试教育和这个并没有本质差别。
从时间上算,余华当然是当代作家,按照我对当代文学的成见(客观上讲,肯定有成见的成分在里面),我是不可能去看他的书的,可是就像茨维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所说的那样,其实很多影响后世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是在舍友的书桌上偶然翻到余华的作品的,然后就被他那种独特的叙述风格给吸引过去了,以至于完全没有考虑什么当代不当代、政治不政治的问题了。
所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都是好看的,只有好看了读者才能看下去,只有看下去才有可能读懂你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否则,总想着”文以载道“,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根本没人去瞧,你说你载再多的道又有什么意义,又能化育谁?
对于年轻人来说,总不喜欢太过”正统“的东西,似乎这表现不了他们的叛逆,所以总想接触新的事物,而余华的作品对于总在阅读经典的我们(当然不会只有我了)来说真是太独特了,虽然有时候你会感觉到到有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可是,这本身就是独特且刺激的啊。
再回到这本书上,余华也说自己的小说在当时被归为”先锋派“,但是接着说,在当时无论看起来多么离经叛道的作品到了一定时间都会变成传统的东西,这话不错,只是有些人总能走在时代前列,而有些人却始终不能。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而我接触他的时候正是需要他走在前面的时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最后想说,除了给人启迪的文学创作方面的内容,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是余华谈论到的自己当初和莫言、马原、格非等在一起的那些岁月。当我知道这些名家们彼此认识甚至还是好朋友的时候,就像我第一次知道李白和杜甫生活在一个年代、而且还给彼此写过”情诗“时一样激动。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并没有查看目录,只是读完之后,在意犹未尽之余才意识到我今晚的时间好像全都用来读它了,打开目录,嚯,竟然有39页,真庆幸!
掩卷想来,最让我激动不已的倒不是余华在作品中提出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自己在长期的“饥渴”之后,看到作家余华以一个评论家的身份不疾不徐地写出的那些有关文学的点点滴滴时给我的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让我回忆起当初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以及和好友滔滔不绝分享自己观点之时的种种情景。
如果不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我是说,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可能完全意识不到我现在依然会对这样的文字感到兴奋。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意义重大,最起码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心如死灰”,如果有可能,我的精神世界还是能够继续得到丰富,甚至接下来的阅读方向也会稍稍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才是里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摘录及个人感悟:
1、我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每一个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去阅读文学作品,这样的经验里包含了很多,年龄、性别、经历、性格、心理、环境等;每一个作者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去写作文学作品,这个经验里包含了上述这些等等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已经熟练掌握的叙述方式。所以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是长时间沦陷在自己的经验阅读和经验写作之中,可是突然的、毫无先兆的、非经验的阅读或者写作闪现了一下,这样的次数不会多,因为经验是必然,非经验是偶然,当这个偶然出现时,你是困惑之后退却了,还是欣喜之后前进了?如果是困惑退却,那么一切照旧;如果是欣喜前进,那么一个崭新的世界有可能向你打开。
人总是易受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所以在接触到新事物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时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总认为自己以前接受的才是最好的,正因为如此,个人的进步才会比较缓慢,而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为,越是年龄大的人越会误以为自己经验丰富,需警惕之。
2、与当时中国流行的“伤痕文学”里的伤痕不同,那是被刀砍出来的疼痛喊叫,而川端康成的是内心深处的隐约作痛。
3、如果让我选出十部必读的中篇小说,《青梅竹马》应该是其中的一部,我会把它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放在一起。
标记这几本书,找时间读完。《青梅竹马》作者是日本作家樋口一叶。
4、川端康成对于我写作的意义就是让我一开始就重视细部描写,这为我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后来写作时的叙述无论是粗犷还是细腻,都不会忽略细部。
余华的这种风格原来来自于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日本文学。
5、我读完了,那是一九八六年初的冬天,我是蜷缩在被窝里读完的,南方冬天的屋里没有暖气,我穿上毛衣和棉衣,坐在床上,一根接着一根抽烟,把门窗紧闭的屋里弄得烟雾缭绕,我以彻夜难眠的激动迎接这个非经验时刻的来临。
这场景令人回味、促人回忆。
6、川端康成把我引入写作之门后,卡夫卡给予我的是写作的自由。
原来影响余华最大的两人是川端康成和卡夫卡。
7、阅读一部小说,理解或者不理解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读着有兴趣,有兴趣的话不理解也会读完,没兴趣的话理解了也不会读完。
所以,解决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方法自然是加大阅读量,但我认为加大阅读量不应该仅仅是给学生列出一个个必读书单,而应该是划定一个更大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
8、人生总是陷在这种荒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这里包含着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谁也无力摆脱的公式,人永远是这公式的证明材料,圣贤豪杰,无一例外。
这第八条是莫言对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评论摘录。
9、……海明威对于这种定点清除似的评论很不满意,他说老人和大海都没有象征,只有鲨鱼有象征,鲨鱼象征评论家。……贝瑞逊在心理说,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鲨鱼就是鲨鱼,他们不象征什么,但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无处不洋溢着象征。
10、我觉得好的文学教育应该先是阅读,然后才是分析。
我也这样认为,抛开文本只谈分析无疑是耍流氓的行为。
11、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叶兆言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说你要先读过十年书,才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没读十年书的话,听君百席话也没用。这个读了十年的书就是经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就是非经验的突然闪现。
这些摘录中的观点有些是以前知道的,有的是初次见到的,不管是哪种情况,在我今晚读到的时候都感觉他们非常有价值,所以摘录出来,以供回头整理使用。
毫无疑问,对于并没有过多的钱财可以拿来挥霍的我来说,买书就是为了拿来读的。这本来不该成为问题,然而近来猛然发现,情况似乎有点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除去高中时期偶尔的购买外,真正开始比较大量地买书是在大学时代,也就是当当和亚马逊(当时叫卓越亚马逊)正兴起和活跃的年代。一天,猛然发现那些在新华书店按定价出售的书在网上竟然可以以如此的低价购买,真是喜出望外,再加上身边也有不少爱书之人,在相互学习及激励之下,可以说是省吃俭用地着实买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书。
毕业后在外工作,居无定所,购买实体书就意味着搬家时更多的行李,哪还敢像大学时那样买书啊,于是,当Kindle还没有进入大陆的时候海淘了一个日版的paperwhite,作为日常阅读使用。可是,Kindle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上面阅读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倒是方便,然而,想要阅读一些古籍就难了,一是没有好的资源,二是完全找不到阅读古籍的感觉,这两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二点,虽然听起来有点矫情,但是,真正用电子设备读过古籍的人恐怕都能心领神会吧。
所以,还得买实体书,只是,要控制着买就是了。不过,也正是如此,买的那几本才能真正去读完。
可以说,在“逃离北上广”之前,Kindle陪我在地铁上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时间,想想现在在柜子里安静地“睡大觉”的它,不禁唏嘘不已。
狼狈“逃”回来后,相对稳定了,于是,又走上了购买实体书的不归路。
然而随着购买书籍的增多,读书速度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了。
读书慢,一是有的书快不了,这无可非议;二是没时间,没有充足的读书时间,想要按预定计划读完一本书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客观事实,自然也无可厚非;三是对读书的兴趣貌似被生活逐渐给磨去了,读书后的那种满足与欣喜感正在逐渐消失,而任务感却在与日俱增,甚至可以说,只是因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在强迫着自己继续读下去。
这最后一种现象才是最可怕的,然而,事实上,我却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己买书的步伐。
近两三年来,除了日常的购买外(因为有京东plus,所以,不必考虑凑单免运费),每年的“618”和“双十一”都会批量购买,总感觉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尽管其中不少书确实都是自己喜欢的,然而,也只是机械地在购买而已,真正拿起来读的却少。
比如,很早就“立誓”今生一定要拥有的《金庸作品集》终于购买了,然而,买回来之后,却连一部都没有完整地看完,想来,购买这部书恐怕完全是出于情怀了。前段时间,老先生仙逝时,曾想过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祭奠莫过于重读他的全部作品了吧,然而,终究还是没有表达出自己最大的敬意。
再比如,大学时读过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总想要重读,于是,专门购买了当年阅读过的傅雷先生译本(出版社不同,找不到),可终究还是情怀的成分更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接下来还要不要继续买书就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了,毕竟,我从来都很鄙弃那种拿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我怎能成为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