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YQ118

一个太过正常的人的自白

在linux端操作

timedatectl set-local-rtc 1 --adjust-system-clock

1、下载最新版

[地址在此]
(https://github.com/Dreamacro/clash/releases)

2、解压缩

3、授予可执行权限

chmod +x clash

4、初始化

./clash

初始化执行 clash 会默认在 ~/.config/clash/ 目录下生成配置文件和全球IP地址库:config.yaml 和 Country.mmdb。

5、配置config.yaml

没找到自动下载订阅的方式,只能采取笨方法,从clash for windows 中导出配置,粘贴到~/.config/clash/ 目录下的config.yaml

6、运行,可添加守护进程

这样就不用一直打开一个terminal了。

./clash &

7、配置系统代理

找到网络-代理设置-手动
http 127.0.0.1:7890
socks 127.0.0.1:7890

socks端口存疑,也可能是7891。

8、网页管理

http://clash.razord.top/#/proxies

在Clover时代,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搜了无数解决方案都没成功,偶然看到一个叫做innie.kext,然后竟然神奇地发生了作用,可惜,升到macos11 big sur后,可能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这个第三方kext不能被注入,所以,硬盘又重新被识别成了外置硬盘,好在现在终于也解决了,不过原教程是英文的,我就用中文转述一下,方便有同类问题的爱好者参考。

实际测试的是三星960 EVO NVME硬盘,其它同样问题的可以参考,不保证有效性。

操作步骤如下:

查找设备地址

1.下载hackintool

2.打开并找到PCIe标签,

3.查找设备名称,找到相应的设备地址,然后右击,选择**”Copy Device Path”*,就像这样的内容:“PciRoot(0x0)/Pci(0x1,0x1)/Pci(0x0,0x0)”。

OpenCore中内建

1.挂载EFI分区,并用ProperTree打开config.plist,

2.找到DeviceProperties/Add

​ · 右键点击Add增加一个子项目

​ · 名字命名为刚才拷贝的设备路径,如*”PciRoot(0x0)/Pci(0x1,0x1)/Pci(0x0,0x0)”.*

​ · Type类型选择**”Dictionary”.**

​ · 右键增加一个子项目,命名为**”built-in”, type改为“Data”, 并且把value值设为“01000000”**

3.至于Kernel-Quirks中的**”ExternalDiskIcons”**是否有必要设置成true请自己尝试,我是之前已经为true,也就懒得再取消了。

最终效果如下:截屏2021-01-21 22.23.22.png

4.记得保存config.plist,然后重启设备应该就生效了。

这就是所有步骤。

使用 SSH 连接

1.进入 ssh 目录

1
cd ~/.ssh

2.生成 SSH key (文件名:id_rsa, id_rsa.pub)

1
ssh-keygen -t rsa -C "xxxxxx@yy.com"  #填写自己真实有效的邮箱地址

3.文本编辑器打开公钥 id_rsa.pub 复制内容,添加到 Github setting。

4.测试

1
ssh -T git@github.com

You’ve successfully authenticated, but GitHub does not provide shell access.

hexo配置文件中选择git协议,不能用https

1
2
3
4
deploy:
type: 'git'
repo: 'git@github.com:xxx/xxx.github.io.git'
branch: 'master'

在windows上压缩的文件,是以系统的默认编码中文来压缩文件的。由于zip文件中没有声明其编码,所以linux上的unzip一般以默认编码解压,因此中文文件名会出现乱码。

所以解决方法很简单,可以使用终端解压缩zip文件时指定解压的编码:

unzip -O GBK xxx.zip

解压后的文件路径为当前终端所在的路径。

原文链接:https://wp.gxnas.com/202.html

请参见下表:

设置实用程序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Synology Assistant 9999、9998、9997 UDP
备份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Data Replicator、Data Replicator II、Data Replicator III 9999、9998、9997、137、138、139、445 TCP
DSM 5.2 数据备份、rsync、共享文件夹同步、远程 Time Backup 873、22(如果通过 SSH 加密) TCP
Hyper Backup(目标) 6281(多版本备份)、22(如果通过 SSH 加密)、873(远程数据复制) TCP
Hyper Backup Vault、DSM 5.2 Archiving Backup 6281 TCP
LUN 备份 3260 (iSCSI)、873、22(如果通过 SSH 加密) TCP
Snapshot Replication 3261 (iSCSI LUN)、5566(共享文件夹) TCP
Active Backup for Business 5510、443(vCenter Server 和 ESXi 主机)、902(ESXi 主机) TCP
下载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BT 6890 ~ 6999(用于固件版本早于 v2.0.1-3.0401 的型号); 16881(用于 DSM 版本 v2.0.1 及以上的型号) TCP/UDP
eMule 4662 (TCP)、4672 (UDP) TCP/UDP
Web 应用程序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DSM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File Station 5000(HTTP,可添加其它端口)、5001(HTTPS,可添加其它端口) TCP
Mail Server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IMAP 143 TCP
通过 SSL/TLS 的 IMAP 993 TCP
POP3 110 TCP
通过 SSL/TLS 的 POP3 995 TCP
文件传输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AFP 548 TCP
CIFS smbd:139 (netbios-ssn)、445 (microsoft-ds) TCP/UDP
Nmbd:137、138 UDP
FTP、通过 SSL 的 FTP、通过 TLS 的 FTP 21(命令)、20(主动模式的数据连接)、1025-65535(被动模式的数据连接;但默认范围因型号而异) TCP
iSCSI 3260 TCP
NFS 111、892、2049 TCP/UDP
TFTP 69 UDP
WebDAV、CalDAV 5005、5006 (HTTPS) TCP
套件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Audio Station 1900 (UDP)、5000(HTTP,可添加其它端口)、5001(HTTPS,可添加其它端口)、5353(Bonjour 服务)、6001-6010(AirPlay 控制/定时) TCP/UDP
日历 38008、38443 CalDAV
CardDAV 8008 (HTTP)、8443 (HTTPS) TCP
集中化管理系统 (CMS)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CIFS 向外延展集群 49152-49252 仅 TCP:17909、17913、19998、24007、24008、24009-24045、38465-38501、4379 TCP/UDP
Cloud Station 6690 TCP
DHCP Server 67、68 UDP
LDAP Server(前身为 Directory Server) 389 (LDAP)、636(LDAP 含 SSL) TCP
Download Station 5000 TCP
Drive 5000 (HTTP)、5001 (HTTPS)、6690 TCP
iTunes Server 3689 TCP
Logitech® Media Server 3483、9002 TCP
Mail Station 80 (HTTP)、443 (HTTPS) TCP
媒体服务器 1900 (UPnP)、50001(内容浏览)、50002(内容串流) TCP/UDP
Moments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Note Station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Photo Station、Web Station 80(可添加其它端口)、443 (HTTPS) TCP
Presto File Server 3360 (TCP/UDP)、3361 (TCP/UDP) TCP/UDP
代理服务器 3128 TCP
Surveillance Station 9900 (HTTP)、9901 (HTTPS) TCP
Syslog Server 514(可添加其它端口) TCP/UDP
Video Station 1900 (UDP)、5000 (HTTP)、5001 (HTTPS)、9025-9040、 5002、5004、65001(使用 HDHomeRun 网络调谐器的型号) TCP/UDP
Virtual Machine Manager 2379-2382(集群网络)、3260-3264 (iSCSI)、16509、16514、30200-30300 TCP
VPN Server (OpenVPN) 1194 UDP
VPN Server (PPTP) 1723 TCP
VPN Server (L2TP/IPSec) 500、1701、4500 UDP
移动应用程序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Drive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DS audio 5000、5001 (HTTPS) TCP
DS cam 5000、5001 (HTTPS) TCP
DS cloud 6690 TCP
DS download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DS file Android:DS file 4.x 和运行 DSM 4.3 或更新版本的 DiskStation:5000、5001 (HTTPS)DS file 4.0 之前的版本和运行 DSM 4.2 或更早版本的 DiskStation:5005、5006 (HTTPS) TCP
iOS:DS file 5.x 和运行 DSM 4.3 或更新版本的 DiskStation:5000、5001 (HTTPS)DS file 4.0 之前的版本和运行 DSM 4.2 或更早版本的 DiskStation:5005、5006 (HTTPS)
Windows Phone:5000、5001 (HTTPS)
群晖管家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DS note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DS photo 80、443 (HTTPS) TCP
DS video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Moments 5000 (HTTP)、5001 (HTTPS) TCP
打印机、UPS 和外围设备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Bonjour 5353 UDP
LPR 515 UDP
网络打印机 (IPP)/CUPS 631 TCP
网络 MFP 3240-3259 TCP
UPS 3493 TCP
系统
类型 端口号 协议
LDAP 389、636 (SLAPD) TCP
MySQL 3306 TCP
资源监视器/SNMP 161 TCP/UDP
SSH/SFTP 22 TCP
Telnet 23 TCP

N1打开smb共享服务,在mac及linux下皆能正常访问,偏偏在win10中打不开,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搜索,最终解决。

原来,win10 1809及以上处于安全考虑,默认关闭了SMBv1服务,所以,只要打开就好了。

打开smb功能

控制面板中找到“程序和功能”,或者直接在Cortana搜索框中搜“功能”,打开即可。

1.jpg

确定,然后重启。

修改本地组策略

重启后再次 Win+R 打开“运行”,输入 gpedit.msc,“确定”以打开“本地组策略编辑器”。

按 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网络 的顺序,依次展开左侧目录树。

点击“Lanman工作站”,右侧会显示该项目的详细设置。

点击里面的“启用不安全的来宾登录”,将它由“未配置”改为“已启用”,应用并重启电脑。

2.jpg

最后打开PowerShell,输入以下命令查看SMBv1的开启状态:

1
Get-SmbServerConfiguration | Select EnableSMB1Protocol

3.jpg

现在,一切正常了,可以访问N1-OpenWrt上的资源了。

本文参考链接

实在禁受不住内存降价的诱惑,在京东上入了一根8G的内存条,可是如果知道在黑苹果上添加内存竟会这么麻烦的话,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下手了,反正现在的8g内存对我来说也完全够用。

拆机安装上之后竟然卡在白苹果界面,加v进入啰嗦模式,出现了End InitBootStruct的提示,如下:eVbujK.jpg

先是怀疑内存条是否有问题,于是切换到Windows和Ubuntu下查看,都能正常读取新内存,那肯定是黑苹果自身的问题了,在中文环境下搜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直接Google了一下End InitBootStruct,第一条竟然就解决了问题,当然过程也没那么顺利,反复拆卸安装了好几次。

原地址在此

全局

  • :help keyword - 打开关键字帮助
  • :saveas file - 另存为
  • :close - 关闭当前窗口
  • K - open man page for word under the cursor

光标

  • h - 左移光标
  • j - 下移光标
  • k - 上移光标
  • l - 右移光标
  • H - 移动到当前页面顶部
  • M - 移动到当前页面中间
  • L - 移动到当前页面底部
  • w - 移动到下个单词开头
  • W - 移动到下个单词开头(单词含标点)
  • e - 移动到下个单词结尾
  • E - 移动到下个单词结尾(单词含标点)
  • b - 移动到上个单词结尾
  • B - 移动到上个单词结尾(单词含标点)
  • % - move to matching character (default supported pairs: ‘()’, ‘{}’, ‘[]’ - use :h matchpairs in vim for more info)
  • 0 - 移动到行首
  • ^ - 移动到行首的非空白符
  • $ - 移动到行尾
  • g_ - 移动到行内最后一个非空白符
  • gg - 移动到文件第一行
  • G - 移动到文件最后一行
  • 5G - 移动到第五行
  • fx - 移动到字符 x 下次出现的位置
  • tx - 移动到字符 x 下次出现的位置的前一个字符
  • Fx - jump to previous occurence of character x
  • Tx - jump to after previous occurence of character x
  • ; - repeat previous f, t, F or T movement
  • , - repeat previous f, t, F or T movement, backwards
  • } - 移动到下一个段落 (当编辑代码时则为函数/代码块)
  • { - 移动到上一个段落 (当编辑代码时则为函数/代码块)
  • zz - 移动屏幕使光标居中
  • Ctrl + e - move screen down one line (without moving cursor)
  • Ctrl + y - move screen up one line (without moving cursor)
  • Ctrl + b - 向后滚动一屏
  • Ctrl + f -
  • Ctrl + d -
  • Ctrl + u -

Tip 命令前追加数字表示命令的重复次数, 比如 4j 表示向下移动四行

插入模式 - 插入/追加文本

  • i - 从光标前开始插入字符
  • I - 从行首开始插入字符
  • a - 从光标后开始插入字符
  • A - 从行尾开始插入字符
  • o - 在当前行之下另起一行, 开始插入字符
  • O - 在当前行之上另起一行, 开始插入字符
  • ea - 从当前单词末尾开始插入
  • Esc - 退出插入模式

编辑

  • r - 替换当前字符
  • J - 将下一行合并到当前行
  • gJ - join line below to the current one without space in between
  • gwip - reflow paragraph
  • cc - 清空当前行, 然后进入插入模式
  • C - change (replace) to the end of the line
  • c$ - 从光标位置开始, 修改当前行
  • ciw - change (replace) entire word
  • cw - 从光标位置开始, 修改单词
  • s - 删除当前字符, 然后进入插入模式
  • S - 清空当前行, 然后进入插入模式 (同cc)
  • xp - 当前字符后移
  • u - 撤销
  • Ctrl + r - 重复
  • . - 再次执行上个命令

选择文本(可视化模式)

  • v - 进入可视化模式, 移动光标高亮选择, 然后可以对选择的文本执行命令(比如y-复制)
  • V - 进入可视化模式(行粒度选择)
  • o - 切换光标到选择区开头/结尾
  • Ctrl + v - 进入可视化模式(矩阵选择)
  • O - 切换光标到选择区的角
  • aw - 选择当前单词
  • ab - 选择被 () 包裹的区域(含括号)
  • aB - 选择被 {} 包裹的区域(含花括号)
  • ib - 选择被 () 包裹的区域(不含括号)
  • iB - 选择被 {} 包裹的区域(不含花括号)
  • Esc - 退出可视化模式

可视化模式命令

  • > - 向右缩进
  • < - 向左缩进
  • y - 复制
  • d - 剪切
  • ~ - 大小写切换

寄存器

  • :reg - 显示寄存器内容
  • “xy - 复制内容到寄存器 x
  • “xp - 粘贴寄存器 x 中的内容

Tip 寄存器被存储在 ~/.viminfo 中, 在下次重启vim时仍会加载

Tip 寄存器 0 存储上一次复制的值

标记

  • :marks - 标记列表
  • ma - 设置当前位置为标记 a
  • `a - 跳转到标记 a 的位置
  • y`a - 复制当前位置到标记 a 的内容

  • qa - 录制宏 a
  • q - 停止录制宏
  • @a - 执行宏 a
  • @@ - 重新执行上次执行的宏

剪切, 复制, 粘贴

  • yy - 复制当前行
  • 2yy - 复制 2 行
  • yw - 复制当前单词
  • y$ - 复制, 从光标位置到行末
  • p - 在光标后粘贴
  • P - 在光标前粘贴
  • dd - 剪切当前行
  • 2dd - 剪切 2 行
  • dw - 剪切当前单词
  • D - 剪切, 从光标位置到行末
  • d$ - 剪切, 从光标位置到行末 (同D)
  • x - 剪切当前字符

退出

  • :w - 保存
  • :w !sudo tee % - 使用 sudo 保存当前文件
  • :wq or :x or ZZ - 保存并退出
  • :q - 退出(修改未保存时警告)
  • :q! or ZQ - 不保存强制退出
  • :wqa - write (save) and quit on all tabs

查找/替换

  • /pattern - 查找pattern
  • ?pattern - 向上查找pattern
  • \vpattern - pattern 中的非字母数字字符被视为正则表达式特殊字符 (不需转义字符)
  • n - 查找下一个
  • N - 查找上一个
  • :%s/old/new/g - 替换全部
  • :%s/old/new/gc - (逐个)替换
  • :noh - 移除搜索结果的高亮显示

多文件搜索

  • :vimgrep /pattern/ {file} - 在多个文件中搜索 pattern

e.g.:vimgrep /foo/ **/*

  • :cn - 移动至下一个
  • :cp - 移动至上一个
  • :copen - 打开搜索结果列表

多文件

  • :e file - 新建缓冲区打开 filename
  • :bnext or :bn - 切换到下个缓冲区
  • :bprev or :bp - 切换到上个缓冲区
  • :bd - 关闭缓冲区
  • :ls - 列出所有打开的缓冲区
  • :sp file - 新建缓冲区打开 filename 并水平分割窗口
  • :vsp file - 新缓冲区打开 filename 并垂直分割窗口
  • Ctrl + ws - 水平分割窗口
  • Ctrl + ww - 在窗口间切换
  • Ctrl + wq - 关闭窗口
  • Ctrl + wv - 垂直分割窗口
  • Ctrl + wh - 切换到右侧窗口
  • Ctrl + wl - 切换到左侧窗口
  • Ctrl + wj - 切换到下侧窗口
  • Ctrl + wk - 切换到上侧窗口

标签

  • :tabnew or :tabnew file - 在新标签中打开文件
  • Ctrl + wT - 将窗口变成标签
  • gt or :tabnext or :tabn - 切换到下一个标签
  • gT or :tabprev or :tabp - 切换到上一个标签
  • #gt - 切换到第 # 个标签
  • :tabmove # - 移动标签到第 # 位(下标从 0 开始)
  • :tabclose or :tabc - 关闭当前标签
  • :tabonly or :tabo - 关闭其他标签
  • :tabdo command - 在所有标签中执行命令 (例如 :tabdo q 关闭所有标签)

Ubuntu19.04安装中出现Pcie Bus Error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Ubuntu从18.04升级至19.04后竟然开不了机,不停跑代码,以为是升级不彻底造成的,所以,干脆制作启动盘重新安装,不料情况依然如故,而且代码显示和之前也一样,几乎就打算放弃了。

看看错误代码,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Pcie Bus Error,猛然意识到可能和我的NVME SSD有关,这样就简单了,因为我的Ubuntu虽然安装在机械硬盘上,但是EFI分区却放在了SSD上(和其它两个系统共用),所以,就在机械硬盘上新建EFI分区,然后重新安装,完成后顺利开机。

问题有点莫名其妙,如果说是nvme驱动跟不上的话,为何18.04却没有问题?似乎每次Ubuntu大版本升级总要折腾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