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与读书

毫无疑问,对于并没有过多的钱财可以拿来挥霍的我来说,买书就是为了拿来读的。这本来不该成为问题,然而近来猛然发现,情况似乎有点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除去高中时期偶尔的购买外,真正开始比较大量地买书是在大学时代,也就是当当和亚马逊(当时叫卓越亚马逊)正兴起和活跃的年代。一天,猛然发现那些在新华书店按定价出售的书在网上竟然可以以如此的低价购买,真是喜出望外,再加上身边也有不少爱书之人,在相互学习及激励之下,可以说是省吃俭用地着实买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书。

毕业后在外工作,居无定所,购买实体书就意味着搬家时更多的行李,哪还敢像大学时那样买书啊,于是,当Kindle还没有进入大陆的时候海淘了一个日版的paperwhite,作为日常阅读使用。可是,Kindle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上面阅读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倒是方便,然而,想要阅读一些古籍就难了,一是没有好的资源,二是完全找不到阅读古籍的感觉,这两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二点,虽然听起来有点矫情,但是,真正用电子设备读过古籍的人恐怕都能心领神会吧。

所以,还得买实体书,只是,要控制着买就是了。不过,也正是如此,买的那几本才能真正去读完。

可以说,在“逃离北上广”之前,Kindle陪我在地铁上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时间,想想现在在柜子里安静地“睡大觉”的它,不禁唏嘘不已。

狼狈“逃”回来后,相对稳定了,于是,又走上了购买实体书的不归路。

然而随着购买书籍的增多,读书速度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了。

读书慢,一是有的书快不了,这无可非议;二是没时间,没有充足的读书时间,想要按预定计划读完一本书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客观事实,自然也无可厚非;三是对读书的兴趣貌似被生活逐渐给磨去了,读书后的那种满足与欣喜感正在逐渐消失,而任务感却在与日俱增,甚至可以说,只是因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在强迫着自己继续读下去。

这最后一种现象才是最可怕的,然而,事实上,我却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己买书的步伐。

近两三年来,除了日常的购买外(因为有京东plus,所以,不必考虑凑单免运费),每年的“618”和“双十一”都会批量购买,总感觉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尽管其中不少书确实都是自己喜欢的,然而,也只是机械地在购买而已,真正拿起来读的却少。

比如,很早就“立誓”今生一定要拥有的《金庸作品集》终于购买了,然而,买回来之后,却连一部都没有完整地看完,想来,购买这部书恐怕完全是出于情怀了。前段时间,老先生仙逝时,曾想过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祭奠莫过于重读他的全部作品了吧,然而,终究还是没有表达出自己最大的敬意。

再比如,大学时读过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总想要重读,于是,专门购买了当年阅读过的傅雷先生译本(出版社不同,找不到),可终究还是情怀的成分更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接下来还要不要继续买书就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了,毕竟,我从来都很鄙弃那种拿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我怎能成为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呢?